10岁儿童可以补充维生素D3,需根据缺乏程度调整剂量,遗传代谢异常、日照不足、饮食失衡、慢性疾病、药物干扰是常见影响因素。
1、遗传因素:
部分儿童存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或代谢酶缺陷,导致对维生素D吸收利用率降低。这类情况需通过血清25OHD检测确诊,治疗采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,剂量需严格遵医嘱。日常可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、蛋黄、强化牛奶。
2、日照不足:
每日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会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。建议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暴露四肢晒太阳,每次15-20分钟。无法保证日照时,可补充普通维生素D3制剂,国际推荐量为400-600IU/天,肥胖儿童需增加20%-30%剂量。
3、饮食失衡:
长期偏食或乳制品摄入不足易造成缺乏。除常规补充剂外,建议每周食用2-3次高脂鱼类如鲭鱼,搭配坚果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。素食儿童可选择强化谷物和蘑菇,同时监测血钙水平避免过量。
4、慢性疾病:
乳糜泻、克罗恩病等影响脂肪吸收的疾病会降低维生素D利用率。治疗原发病同时,需采用水溶性维生素D补充剂或注射剂型。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普通制剂,需选用骨化二醇等特殊活性形式。
5、药物干扰:
长期使用抗惊厥药、糖皮质激素会加速维生素D分解。这类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将补充量提高至800-1000IU/天,并每3个月检测血钙磷水平。可与镁剂联合补充增强利用效率。
儿童补充维生素D3需配合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跳绳、游泳促进骨骼利用,饮食注意钙磷平衡,乳制品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按2:1:1比例搭配。定期监测血清25OHD浓度,理想范围维持在50-75nmol/L,超过125nmol/L需立即停用并就医处理高钙血症风险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小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iekang.com/562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