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鼠污染过的粮食存在健康风险,建议丢弃处理,重点防范鼠传疾病、细菌感染和毒素残留问题。
1、鼠传疾病:
老鼠携带汉坦病毒、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,其排泄物污染粮食后,人类接触可能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或钩端螺旋体病。处理时需佩戴手套口罩,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污染区域30分钟后彻底冲洗,被污染粮食应密封丢弃。
2、细菌污染:
鼠类体表的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会在粮食表面繁殖,常规清洗无法完全杀灭。受污染米面等主食在50℃以上高温烹煮20分钟可降低风险,但婴幼儿、孕妇等敏感人群应避免食用。
3、毒素残留:
老鼠尿液中的蛋白质毒素耐高温,普通蒸煮无法分解。玉米、谷物等孔隙多的粮食吸附性强,发现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后,即使局部切除污染部分,剩余部分仍可能含有扩散的毒素。
4、存储防护:
使用金属容器或加厚塑料桶密封存粮,沿墙放置防鼠板。每月检查粮仓角落,发现鼠粪立即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。大米等可添加食品级硅藻土防虫,既不影响食用又能阻隔鼠类接触。
5、应急处理:
少量珍贵药材被污染时,可用75%酒精擦拭表面后暴晒6小时,但食用前需经专业检测。日常发现包装袋被咬破,周边3米范围内未开封的食品也应视为潜在污染源。
预防鼠害需保持环境干燥通风,粮食储存区安装超声波驱鼠器。每周检查食品库存,发现污染立即处理。运动锻炼可增强免疫力,日常饮食多摄入大蒜、生姜等天然抗菌食材,接触可疑食品后出现发热腹泻应及时就医排查。储存杂粮时可混入花椒、桂皮等天然驱鼠香料,既保健养生又减少污染风险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松松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liekang.com/55577.html